文章熱話 灣區「潮」什麼? 新消費掀「潮」經濟 文創及新零售起飛 現今核心消費群體聚焦Z世代,消費需求和行為模式的改變,帶動商業變動,加上社會的經濟發展和技術的升級,加速「新消費時代」的來臨。「新消費」指從消費者角度出發,迎合消費者心理,為顧客創造出更多經驗與體會。線下購物不再是以消費為主要目的,強調顧客對品牌和服務的感受,以興趣及體驗打造產品,放鬆、學習、社交、打卡成為新需求,攻心為主,增加Z世代對品牌的粘性。 「先體驗後消費」 消費新模式 像傳統零售模式那樣把貨架堆滿、等消費者來買的模式已漸被取代,商家要不斷研究年青人喜歡什麼、有什麼新的潮玩項目,通過豐富有趣的體驗場景來掀動消費者「先體驗後消費」,不斷以新消費模式來促進商業和實體經濟的發展。這個模式主要任務不是銷售,而是與客人做朋友,一起分享對生活、對科技、攝影、運動和音樂的熱愛。通過實體店的互動體驗,建立一個「社區」,從線下客流群形成線上粉絲群,通過流量來實現商業價值,吸引更多消費者關注,提升行銷效益。 深圳出現的體驗元素越來越多,無論是國際品牌的連鎖門店,還是大型商場等優質商圈,「體驗+零售」新模式幾乎成為標誌,並成為推動消費的要點,不斷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。 線上線下聯合 掀起「潮玩」產業鏈 近年,穿梭深圳街頭的專賣店、玩具店,映入眼簾的非主是商品,而是各式各樣的體驗場景,更出現越來越多的實體店,售賣IP衍生產品,這種「體驗+IP+潮流」概念店的商業新模式越來越受到年青人的青睞。這些新模式的實體店還增設供消費者拍照打卡的遊玩體驗區、國際流行或市面上少有的各類潮流產品展示區。與傳統潮玩店不同的是,傳統模式需要優先消費才能逐漸轉化為潮玩IP粉絲,這對普通用戶來說門檻較高,而這些新模式的實體店用體驗降低了消費者的入店門檻,通過提供年青人感興趣的遊玩體驗,由線下「引流」至線上,讓大家停留、打卡、再傳播,進而帶來更大客戶流量。 IP生態是一種包含多元娛樂業態的IP開發工業:IP源頭與內容IP產業鏈變化文學IP授權及衍生品動漫知識影、劇、綜遊戲紀錄片直播體育節目及賽事電商兒童內容線下活動/體驗店IP生態體系技術商業合作/品牌聯乘會員社區VR、OTT短視頻生態 位於南山區歡樂海岸的QQfamily旗艦店,是一家遊戲業務衍生至線下的實體門店,設有品類豐富的潮玩陳列區,包括QQ系列、PUPU ALIENS系列、胖大腦洞家族等多個國際知名IP授權產品。截至2022年2月底,該店累計客流超過60萬人,節假日高峰期單日最高客流達14,000人。 甚麼是新零售?新零售從商家創業角度,在零售效率和客戶體驗提升的同時,對生產、物流、庫存、線上線下多端銷售、運營、客戶關係實現一體化動態管理。 文創及新零售起飛 深圳「十四五」規劃提出,加快發展創意經濟,推動文化創意與旅遊、金融、科技、建築等融合發展,創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園區,打造全球知名文化創意高地。到2025年,深圳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超過3000億元。今年深圳兩會《政府工作報告》指出,要壯大消費新業態、新模式,發展時尚消費、體驗消費等,活躍提升商圈經濟,力爭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1萬億元。深圳有望成為全國第五個萬億級消費城市。 深圳各區圍繞各自優勢,紛紛打造體驗式消費的特色產業小鎮,吸引深圳及周邊客流,成為知名的網紅打卡地,既活躍了區域消費,也帶動了產業發展。圖為大鵬新區的玫瑰小鎮。 遍布全市的各大商圈,不僅有品牌店和餐飲店,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「小鎮模式」和網紅打卡點……「特色小鎮」的建設為文旅產業提供了發展平台,它是一類因特色文化而產生價值的社會經濟空間,在這個讓遊客穿梭於大城小街的空間,蘊涵着豐富的文化內涵,從產業類型來看,農產小鎮、工匠小鎮、金融小鎮、雙創小鎮、知識產權(IP)小鎮外,旅遊、文創、民俗、體育、藝術等文旅相關產業,配合文化創意發展刺激區域經濟的繁榮。 隨着深圳發展規劃,推動文化創意與旅遊、加上新業態、新模式的興起,線下「引流」至線上業務,緊密互動,共同掀起「潮」經濟,潮玩IP產業鏈將爆發,且帶動周邊的產品和服務及對相關產業鏈資源的需求,影視、視覺藝術、音樂與表演藝術、創意生活、廣告、產品設計、品牌設計、數位內容等文創產業在大灣區將綻放光芒。 【落戶實例】港人港企大灣區開公司 從事攝影及廣告業的錢先生已看準文創產業發展的機遇,在機會多、優勢多、政策多的大環境下,錢先生去年底已找灣區文化諮詢及開立內地公司「澳思文化傳播(深圳)有限公司」,更找灣區文化物色營業場地,現落戶於寶安區華豐國際機器人產業園。 澳思文化傳播(深圳)有限公司過往作品。 文創業落戶實例: 澳思文化傳播(深圳)有限公司 深圳市創業扶持補貼資助高達¥80萬 想了解更多大灣區營商環境、行業資訊及分析?對投身大灣區有任何疑問?點樣開公司、申領牌照、申請補貼、點樣做宣傳推廣、創業扶持政策補貼等‧‧‧‧‧‧WhatsApp 我哋了解更多! WhatsApp 我們 部分圖片及資料來源:深圳特區報、深圳衛視深視新聞、大眾點評。